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5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173篇
林业   5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64篇
  103篇
综合类   641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81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了解个体识别在奶牛生产中记录产奶量、监控采食活动、监测卧床行为、追踪活动轨迹以及其他生产项目中的研究现状,以"奶牛"、"个体识别"、"识别方法"和"生产应用"为关键词,对2008—2018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并根据识别过程的不同特点对三类识别方法,即人工机械识别、接触式电子识别和图像生物识别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识别方法、现代化生产应用以及国内进展等3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表明:1)生物识别技术相较于传统方法对奶牛个体的伤害较小,可以在很多方面克服环境的干扰。2)目前智能识别技术与奶牛行为活动监测相关联,可以全面掌握个体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3)国内在计算机视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个体的智能化识别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个体识别技术研究应该着重于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系统的兼容性,为建立完整的自动化奶牛监测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
为研究乙酰乙酸(Acetoacetic acid,AcAc)对奶牛中性粒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奶牛中性粒细胞炎症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qRT-PCR、生化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1β、IL-6、TNF-α和IKKβ激酶活性。结果表明:1)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LPS处理组IL-1β、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LPS处理组比较,LPS+AcAc混合处理组,其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2)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LPS处理组中性粒细胞IKKβ激酶活性显著增强(P0.01)。与LPS处理组比较,LPS+AcAc混合处理组IKKβ激酶活性则显著降低(P0.05);3)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LPS增加促炎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释放。相对于LPS处理组,LPS+AcAc混合处理组促炎因子的释放则显著降低(P0.01)。综上,AcAc可以抑制LPS诱导的奶牛中性粒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具有一定的抗炎功能。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围产期奶牛产前14和7 d血清能量平衡指标以及脂肪因子对产后酮病的预警作用及意义。从奶牛产前21 d至产后21 d,每隔7 d跟踪采集60头围产期奶牛尾静脉血,最终筛选出健康奶牛21头,酮病奶牛17头,检测奶牛各时间点血清BHBA、NEFA、Glu、TG、INS、 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含量,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预警酮病的指标,再采用ROC曲线确定各风险评估指标的诊断效果及最佳分界值。结果表明:奶牛产前14 d时,血清BHBA和NEFA可作为酮病的预警指标;BHBA的最佳分界值为0.42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58.8%,特异度为81.0%;NEFA的最佳分界值为0.47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58.8%,特异度为90.5%;产前7 d时,血清BHBA和NEFA可作为酮病的预警指标,BHBA的最佳分界值为0.34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76.5%,特异度为66.7%;NEFA的最佳分界值为0.32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47.6%。本研究发现产前14和7 d血清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均不适合为产后酮病的预警指标。然而,随预产期临近,该5种脂肪因子Logistic曲线的显著性逐渐向具有统计学意义接近,存在作为酮病预警指标的潜力。  相似文献   
74.
为探究回乳期奶牛血清中促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4)、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STAT5)含量和产奶量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选择规模化奶牛场产奶量为(15.43±0.60)kg,将干乳的妊娠后期奶牛20头为研究对象。干乳开始当天记为第0天,分别在第0、1、3、5、7、9和11天上午8:00采集奶牛尾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PRL、E2、P4和STAT5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在奶牛回乳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回乳期奶牛血清PRL含量和产奶量在0~1d变化不显著(P0.05),3~11d依次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E2含量0~1d、3~5、7~9d、9~11d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依次呈阶梯式下降趋势;血清STAT5含量同样呈下降趋势,回乳0~5d、7~11d差异不显著(P0.05),但0~5d与7~11d两阶段间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P4含量从回乳0~11d变化不显著(P0.05);回乳期奶牛产奶量与PRL、E2、STAT5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RL、E2和STAT5含量变化两两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4含量变化与PRL、E2、STAT5含量和产奶量变化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奶牛回乳期间,血清中PRL、E2和STAT5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并显著正相关,而P4含量变化不显著且与其他激素无显著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泌乳相关激素调控奶牛回乳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针对奶牛养殖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探讨了南方规模化奶牛场循环农业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策略。提出养殖场粪污(包括奶牛粪、尿和养殖废水)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子,牧草是消纳养殖场粪污,变废为宝,构成循环利用链的主要载体。因此南方规模化奶牛养殖可以就地取材、就近利用,构筑形成草基循环农业模式。草基循环农业模式结合规模化奶牛养殖对鲜草需要量大、杂交狼尾草产量高且对奶牛场污水氨氮吸收率高的三大因素而构建,是低耗高效、安全优质、清洁生态的循环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76.
通过DGGE和RT-PCR技术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柴胡中草药对奶牛瘤胃细菌多样性和主要纤维分解菌(琥珀酸丝状杆菌、黄色瘤胃球菌和白色瘤胃球菌)的影响。根据产奶量(37.5±1.8) kg/d、泌乳天数(75±15) d以及胎次(1.7±0.4)等相近的原则,将40头健康的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饲喂4种不同的处理日粮,即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25,0.50和1.00 g/kg的柴胡中草药(DM基础)。试验持续10周,并在第6周口腔采集瘤胃液,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实时定量PCR(RT-PCR)对瘤胃细菌进行分析。DGGE图谱显示,中草药添加组和空白对照组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条带,但其指纹图谱相似性并不高,均低于0.54,且1.00 g/kg的添加量显著降低了瘤胃液细菌香农多样性指数,而0.50和1.00 g/kg的添加量则提高了菌群优势度指数(P<0.05);RT-PCR结果显示,柴胡中草药对奶牛瘤胃主要纤维分解菌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柴胡中草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瘤胃细菌的多样性,但差异并不显著,可能由于瘤胃微生物适应了柴胡中草药的添加。  相似文献   
77.
利福昔明是一种治疗奶牛疾病的新药,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抗菌机制独特,无致突变、致畸、致癌及生殖毒性等,适合作为局部用药。作者综述了利福昔明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理化性质、作用机制、药动学、药理毒理学性质及在临床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描述,为利福昔明在动物临床疾病防治应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以便兽医工作者全面了解该药,进而指导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日粮与缓冲液pH对奶牛瘤胃液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筛选能提高奶牛瘤胃CLA含量的最佳条件。【方法】选择日粮中粗料比例、精料中植物油种类及比例、棉粕质量分数与豆粕质量分数比值(以下简称棉粕与豆粕比例)、缓冲液pH值、硫酸铜作为影响因素,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泌乳荷斯坦奶牛瘤胃液进行体外培养,测定奶牛瘤胃中CLA含量。【结果】各因素对CLA含量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pH值平方项>粗料比例>植物油种类及其比例平方项(达1%显著水平)>粗料比例与pH值交互项(达2.5%显著水平)>棉粕与豆粕比例平方项>pH值(达5%显著水平)。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日粮中添加5%葵花籽油、粗料比例为70%、棉粕与豆粕质量分数分别为14%与11%、pH值为7.0时,奶牛瘤胃液CLA的含量最高。【结论】日粮中粗料比例、植物油种类及其比例、缓冲液pH值、棉粕与豆粕比例是影响奶牛瘤胃液CLA含量的主要因素,筛选得到了提高奶牛瘤胃中CLA含量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80.
【目的】检测怀孕肉牛早孕因子(Early pregnancy factor,EPF)的活性,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以期为EPF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妊娠1~9个月的肉牛血样,并进行妊娠诊断,通过玫瑰花环抑制试验(Rosette inhibition test,RIT)检测其早孕因子的活性。对有活性的血样依次进行DEAE-52离子交换层析、ConASepharose 4B亲和层析和Heparin Sepharose Cl 6B亲和层析,分离纯化EPF,对纯化产物进行SDS-PAGE检测,并测定其等电点。【结果】怀孕牛和未怀孕牛血清的玫瑰花环抑制滴度差异显著(P<0.05)。玫瑰花环抑制试验显示,纯化出的EPF具有活性,其分子质量为53.6 ku,等电点为6.8。【结论】利用玫瑰花环抑制试验检测早孕因子活性,可以鉴定肉牛的妊娠状态;利用层析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早孕因子的活性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